鋼鐵行業的困難時期仍未過去,這句話不是我說的,是事實證明的。自古以來形容中華兒女的詞都是善良、中庸而又自強不息。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,這種善良已經演變成了索取,中庸變成了鉆空子,自強不息也變成了有利必爭。最新消息顯示,3月中國粗鋼產量幾乎占據全球粗鋼產量的半壁江山。對于這樣的描述,究竟是該高興,還是該悲傷?
多年來,產能過剩一直是國內鋼鐵行業的頑疾,尤其是在需求不濟的大環境下,產能過剩極其嚴重的影響到了行業的發展。從目前鋼鐵行業來看,鋼價是此起彼伏,但起的次數少,伏的幅度大。下游行業方面,基建雖說項目多,但是實際利好少,精密無縫鋼管廠方面需求又始終打不開,整個行業都不大景氣,實際需求實在較少。但是因為鋼廠方面總是預期樂觀,生產積極性較高,所以不只產能高,產量也大。
其實我還不大明白這些項目基地的建設有什么重大意義嗎?如果說是可以淘汰落后產能,但也只不過是小鍋爐換大鍋爐而已,如果說可以增大產能,市場產能和產量都已經過剩了,實在沒有再快增的必要了,與其挖空心思做一些換湯不換藥的項目,不如真正抓到行業痛處,認真改造,將關注力轉向“質”,而不再是“量”上。
想想看,這幾年來鋼鐵行業由產能過剩帶來的問題還不夠多嗎?由于產能過剩,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難以緩解,鋼價離當年的黃金時段愈走愈遠,鋼材價格下降,但鐵礦石價格卻在上漲,所以整個鋼鐵企業的利潤都被吃掉了。就算國家出臺各種政策,企圖用政策拉動鋼材消費,但都因為產能嚴重過剩太嚴重,所以鋼鐵企業的利潤仍然上不來。
其實,要解決這些問題,政府也確實想了不少辦法,不管是增大投資刺激消費,還是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,但是始終都不見成效。從國內經濟來看,今年以來我國工業通信業發展總體形勢良好,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9.5%,同比、環比均有所回落,整個工業經濟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。筆者認為,要面對經濟復蘇緩慢的現實,改變鋼鐵行業的現在,說到底還是要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。
當前的鋼鐵行業承壓前行,只有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“四個一批”的總思路首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,曙光出現的可能才會增大,不然再這樣繼續下去,商家的利潤空間還會繼續縮水,整個行業的前進道路會更加艱巨